芬蘭VTT國家技術研究中心發布消息稱,該中心成功開發的極高頻率太赫茲系統集成制造技術將使得電信和影像設備體積更小、成本更低、頻率更高。該項技術在歐洲微波會議上獲獎。
早在2004年,太赫茲技術被美國提出,并且美國政府將太赫茲技術評為 “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緊接著,日本也是將其列為“國家支柱十大重點戰略目標”之首,舉全國之力進行研發。太赫茲,因此成為各國積極發展的產業。
但是目前由于昂貴的成本導致運行頻率,超過十萬兆赫茲的系統使用受限。另外,目前的基于波導的系統體積太大而無法被泛使用。該技術基于硅晶片和有源毫米波單片集成電路(MMIC)進行微機械波導制造。波導允許將信號低功耗地傳輸到MMIC電路,并且還用作MMIC電路的外殼解決方案。
據研發人員介紹,這種新的解決方案可降低太赫茲系統生產成本,有望將成本降低到目前成本的十分之一,同時使部件體積明顯減小。
在我國,太赫茲技術也是很早就得到了重視,在2017年里,半導體所研制出面向860GHz CMOS太赫茲圖像傳感器的像素器件、江蘇蘇州納米所高靈敏度太赫茲探測器研究獲得新進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成功研制的“太赫茲超導陣列成像系統等,但是現在研發主要的方向在太赫茲檢測、數據傳輸和太赫茲成像等方面,相信芬蘭成功開發出太赫茲系統集成將會為我國發展太赫茲技術帶來更多的想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