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詳情
奧林巴斯、尼康集體退出上海自動化儀表廠轉戰東南亞 中國制造真出問題了嗎?第一點:巨大無比的中國市場。在改革開放之前,計劃式的經濟狀態讓中國人幾乎處于一個物質極為匱乏的狀態,當中國的購買需求被長期壓抑之后,改革開放迎來了中國人購買需求的一次大的釋放,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所處的狀態是只要生產線引進來,任何生產出來的產品都是能夠被銷售一空,這就是經濟匱乏所帶來的后續代償反應,市場成為吸引世界制造業巨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第二點:中國海量的人口紅利。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所擁有的海量人口讓中國具備了超額的人口紅利,根據著名發展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的理論,中國農村和城市巨大的工農業收入剪刀差,形成了中國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的過程,大量的人口紅利讓企業可以以低廉的價格聘用勞動力,從而將制造業人工成本壓抑到了極低的水平,這種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讓很多企業都愿意到中國設廠,從而帶動了中國東南沿海城市一系列的快速發展。 第三點:中國的資源政策紅利蓄水池。改革開放之初,由于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各地屬于要資金沒資金,要技術沒技術,所以就開始采用了政策紅利支持的措施,無論是資源、原材料的價格,還是土地等政策都給予外商企業巨大的優惠,這些優惠形成了資源蓄水池的作用,將外資企業引入了各地,從而帶動了制造業的發展。 如今,三大發展資源都開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 問題一:消費啟動速度與預期不符。很多企業都預測中國的消費將會快速啟動,中國的消費升級進程將會不斷加速,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的確中國人消費啟動了,但是這種啟動是不徹底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消費還是低水平的消費,由于很多保障尚不健全,中國很多一二線城市的居民的大多數收入都還是被買房或者其他大件購物所占據,真正用于日常消費的資金并不多。 問題二: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從2010年開始,中國的人口紅利就已經開始消失,由于中國一孩的長期執行,中國的實際人口增速和人口結構都不如企業預計的那么理想,很多企業都面臨著用工荒、用工難、用工貴的問題,當年企業可以憑借大量的產業后備軍來壓低在職工人的工資,但現在由于用工荒的長期存在,企業不得不開出更高的價格,但是企業的利潤并沒有那么高,所以價格的承受力也是有限的,最終的結果是企業只能選擇工人工資更低的東南亞、南亞地區。 問題三:各項資源成本都在上升。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很多地區的資源、能源、土地成本都呈現出快速上升的態勢,尤其是土地成本,東南沿海地區較高的土地價格,讓企業不得不搬遷到內地地區,但是內地地區的運輸成本又較高,所以企業權衡之下最終選擇搬家到東南亞的沿海地區,這樣土地成本也低,運輸成本也低,原先我們的資源洼地優勢變成了東南亞各國的資源洼地優勢。 面對著這些制造業隱憂,我們的問題卻也同樣存在,制造業巨頭可以退出中國,中國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卻是無路可退,與此同時,中國大量的產業工人有需要更多的工作,所以中國制造的問題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